年初,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特斯拉投资者日上介绍发展可持续能源的“宏图计划3”(Master Plan 3),称实现可持续的能源经济需要达到一系列目标,其中储能将达到240 TWh,引发行业关注。近日,宁德时代掌门人曾毓群博士在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援引高工数据表示,2023年储能市场超过1TWh。
从特斯拉、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多位掌门人研判来看,储能TWh时代将至。
从投融资市场看,从2020年至2023一季度,在一级市场中,共有124家储能企业获得了融资,融资金额共计405亿元,以锂电储能融资为主,而其他路线。其中,仅2023年一季度融资金额就达95.6亿元,预计2023年全年融资金额将同比增长超200%。
从招投标市场来看,2023年以来,储能招标规模大增。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项目库显示,2023年Q1公开的储能中标项目达46个,包括EPC总包、储能系统集成等项目,总容量达8.514GWh。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Q1已经超过去年上半年总量(约为7GWh)。
2023年1-5月投运/并网的电化学储能项目中,共有84个磷酸铁锂项目,装机规模达2939MW,占比高达98.33%。新型储能尤以锂电池储能发展最快。但与此同时,储能产业的各环节,包括原材料、本体技术、集成和应用快速发展,处于充分竞争状态,锂电储能问题逐渐凸显。
就锂电储能本身而言,第一,以锂电储能为主的实际运行寿命和实验室单体测试寿命差别明显;第二,新能源场站配置利用小时数未达预期。第三,现在新型储能装备的调节成本较高。就电化学储能来说,目前其度电调节成本达到0.5~0.6元,几乎是火电调节资本的5到6倍,甚至更高。
在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和持续的凸显困难和挑战面前,如何迎战即将到来的储能TWh时代?已经成为众多率先进入储能产业链企业首先的面临的一道难关。
对比光伏发展周期,可以猜测的是,储能第一轮将迎来国家政策集中释放,为前沿产业铺就产业基础;第二轮,众多入局企业经受产业洗牌,行业龙头调转风向大举进击赛道;第三轮,产业链充分竞速,形成规范性的产业秩序,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政策集中释放
2022年以来,国家层面至少出台29份政策文件涉及储能。截至2023年1月,全国约有26个省市规划了“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总规模约71GW,各地规划的装机规模超过国家规划近两倍。
近期,以河南、深圳、西藏等储能“综合礼包”为标志,不断释放储能利好政策。其中河南政策提到,2021年及以后河南省年度风光开发方案中的新能源项目,要严格按照开发方案中承诺的储能配比配置储能设施,储能设施投运时间应不晚于新能源项目投运时间;如未投运,电网不得调度和收购其电力电量。
《广东省促进新型储能电站发展若干措施》亦提出,2022年以后新增规划的海上风电项目以及2023年7月1日以后新增并网的集中式光伏电站和陆上集中式风电项目,按照不低于发电装机容量的10%、时长1小时配置新型储能,后续根据电力系统相关安全稳定标准要求、新能源实际并网规模等情况,调整新型储能配置容量;鼓励存量新能源发电项目按上述原则配置新型储能。
出台产业政策成为各地争抢储能产业的“基本盘”。无论是行业俗称的“新能源配储”还是对储能电价进行补贴,政策从需求和成本两端发力为储能打开空间。
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出台了要求新能源配置储能的政策,明确建设独立共享储能可以获得新能源企业支付的容量租赁费,这是目前许多大型储能电站重要的保底收入。
同时,广东、北京、天津、河北在内的全国19省(市)也出台了具体的储能补贴政策。例如,《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促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鼓励区内储能项目投资、建设主体针对区内符合条件的大数据中心、5G基站、充电设施、工业园区等布局储能系统,对装机容量1兆瓦及以上的储能项目,自并网投运次月起按放电量给予投资主体0.3元/千瓦时奖励,连续奖励不超过2年,资助总额最高300万元。
政策、补贴措施不断完善,正进一步促进储能“井喷式”发展的趋势,也有望进一步完善储能的商业模式。
巨头调转船头
伴随储能市场环境不断向好,储能产业链企业规划产能规模愈来愈大,产业化初期正在加速到来。但“储能恰恰就处在萌芽期——既有一定的商业化,但又尚未形成寡头,那么竞争难以避免。”
在激烈的全球卡位赛中,巨头企业们频繁切入,加速这场全球性竞速。比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巨头们正在将战场延续到储能领域。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达690GWh,其中,宁德时代稳坐第一名宝座,动力电池出货量为270GWh,储能电池出货量为53GWh,超过比亚迪的84GWh和14GWh。
6月15日,比亚迪斥资20亿元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和储能产业园。比亚迪储能产业园项目达产后将新增储能系统产能20GWh,研发人员超1万人,项目拟投资20亿元,预计全面建成投产后年产值约200亿元。
6月14日至16日,宁德时代携全新升级的全场景储能解决方案再登国际电池储能技术博览会 (EES Europe)。据悉,本次展会吸引近百家头部企业莅临展台深入洽谈签署并锁定超过40GWh合作协议。
据悉,宁德时代的全球首个运输一体化的标准20英尺集装箱式液冷储能系统EnerC Plus正式亮相,该产品适配宁德时代新一代306Ah电芯,电芯电量提升约10%,可实现20年的安全可靠运行,背靠背排布设计节省占地面积超28%。
与此同时,储能市场已经涌现超9万家储能或相关企业,仅储能系统集成商就有高达1万家。各路背景的企业涌入此赛道。包括五粮液、龙净环保、报喜鸟、南方黑芝麻等其他行业的跨界者纷纷“坐不住”了,高调“官宣”进入储能赛道。
据业界人士研究,储能产业的中游,是企业数量最多、门槛最低、竞争最激烈、未来淘汰率也将是最高的领域。其背后的产业逻辑是:产业链中游的系统集成(成套)和工程(安装)这两个环节,壁垒相对较低,导致大量相关领域从业者进入。业界人士称,数量最多的是在中游这个环节。
今年上半年,伴随众多储能企业高管相继对储能洗牌的预测。率先公开发出“明年倒下80%系统集成商”预警的远景能源郑汉波认为,目前行业内存在大量生存困难的系统集成商,为解决生存问题,只能低于成本价拿项目。“靠低价中标越多,死得越快。”
业界不禁怀疑,储能还才开始,就开始洗牌了吗?然而业界亦认为,技术实力不过关、成本控制能力、抗风险能力低、综合实力弱的企业被淘汰出局,但并不意味着储能市场的竞争格局稳固和确立。“交易是储能的照妖镜”,真正储能市场竞争尚未开始。
但巨头们纷纷调转风向、加大储能投入,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储能转型期正在到来。
产业链充分竞速
目前,新型储能已经处于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阶段,产业体系逐步成熟,是形成多种商业模式的关键时期。
一方面,国内现行的电力市场体制造成了新能源强制配储的模式;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化的运营和商业模式正在作为储能未来发展的参考和延伸。
目前中国的电池产能在全球占到70%、电化学储能占到75%,正极和电解液的产量占到90%,优势引领特点比较明显,规模化的体量已基本形成。
在电池领域,中国储能电芯厂商动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球储能电池的动向。2023年Q1,全球储能电池前十名,中国企业占据了九席,但竞速也直接升级。
比如,中国储能电池企业已经几乎集体性走向了“300Ah+”布局。据高工储能不完全统计,已经有宁德时代、海辰储能、鹏辉能源、瑞浦兰钧、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超20家电芯厂、超26款300Ah及以上容量电池问世。
天合储能的储能产品研究院院长杨凯博士表示,未来的市场需求来看,大电芯会是主流。远景动力铁锂电芯开发总监徐永刚亦对外表示,制造储能电芯,要综合考虑制造成本、生产效率和制造能力等多个因素,“电芯越大,安全、良率、成本会有影响,容量做大,要兼顾全生命周期成本、安全、循环、系统兼容性等去‘定义’储能专用电芯。”
而在系统领域,不仅有“加速洗牌”的担忧,还正在展开系统技术的全面竞速。比如,比亚迪将刀片电池运用到储能领域;宁德时代、天合储能研发高温电池,开发无冷却空调储能系统;阳光电源就储能系统发布干细胞电网技术;宁德时代、华为发布光储融合方案等等。
相对“静好”的PCS领域,看似没有硝烟,实则还有“内情”。一方面,户用储能逆变器在去年海外户储的市场红利之下,得以实现了短暂的资金、技术积累;另一方面,大储领域PCS企业,也相继进入户用系统、工商业系统或者大型储能系统领域,直接卷入储能系统领域的争夺战中。
“迎战”储能TWh时代,未来不只是各企业卯足了劲头,从研发、产能、供应链等全方位加速竞速;而且以各省市不断优化、营造储能发展环境中,百般武艺齐上,抢占储能发展桥头堡。比如,近期广东已现端倪,不仅在顶层设计不断优化,还以国营资本“入局”,加速储能投建。
曾毓群说,“储能TWh时代未来已来”。或许“储能TWh时代”已经在搅动这一池“春水”。
转载至:高工储能